yobo体育app官方下载

厨师朱升源砍杀汉奸傅筱庵,事后骑自行车从容离开,后来结局如何
yobo体育app官方下载
栏目分类
厨师朱升源砍杀汉奸傅筱庵,事后骑自行车从容离开,后来结局如何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8:07    点击次数:56

1940年10月11日这天,上海的一家报纸登出了一条新闻:

今天早上,南京特别市市长傅筱庵在虹口斯高托路的家中遇害。他被发现时躺在床上,头部有多处刀伤,血迹浸透了被子,床边还留着一把带血的刀。警方接到报案后,已经开始调查并追捕凶手。

在汪精卫的傀儡政权中,所谓的南京政府特别市市长,其实就是指伪上海市市长这个职位。

上海沦陷区传来好消息,一个大汉奸在家中暴毙身亡。这是今年继上一次令人振奋的事件后,又一次让人拍手称快的喜讯。

傅筱庵遇害前两个月,另一个投靠日寇的张啸林也被自家保镖林怀部枪杀。林怀部当场被抓,被法租界法庭判了15年。短短60天内,两个卖国贼相继丧命,坊间议论纷纷,不少人猜测这两起暗杀都是军统特工所为。

虽然这两个案子在很多方面看起来很像,但通过一步步深入调查和仔细分析,我们发现它们背后的真实情况其实并不一样。

陈恭澍作为军统在上海的头目,下令除掉张啸林。负责执行任务的陈默先后两次设局都没能成功。林怀部原本是张啸林遇刺后请来的贴身保镖,后来因为工钱问题跟张啸林闹得不愉快,再加上想请假也得不到允许,一气之下才动手把张啸林给杀了。

林怀部被捕后,如实供述了事件的全过程,最终被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。抗战结束后,他通过关系找到杜月笙的心腹万墨林,想借助他的推荐,获得地下工的身份,但万墨林婉拒了他的请求。万墨林认为,杜月笙与张啸林是结拜兄弟,林怀部的行为并非出于地下工作的动机,因此不便推荐。此后,林怀部的生活一直困顿不堪,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到关照。虽然他刺杀汉奸的初衷是出于个人义气,但他的英勇行为依然值得人们敬仰。

从这些信息来看,林怀部和军统组织之间显然不存在任何关联。

傅筱庵遇刺一事,与张啸林的案子性质截然不同。

傅筱庵遇害的真相至今仍是个谜,但据可靠消息,凶手正是他的私人厨师朱升源,用的凶器是一把菜刀。与同样涉及命案的林怀部不同,朱升源的下落始终成谜,坊间流传着各种关于他最终结局的传闻,却始终没有确凿的说法。

【义仆杀主】

1940年3月底,汪精卫在南京与日本达成协议,建立了亲日的傀儡政府。

抗战期间,不少叛国者相继现形,他们背弃民族大义,甘为日寇走狗。鉴于这些败类严重威胁抗日事业,军统特工多次秘密行动,专门针对投敌的军政要员展开暗杀。

1939年2月29日,正值农历新年,伪维新政府的外交部长陈箓在上海家中欢度佳节时,突遭十多名持械男子闯入,双方激烈冲突,陈箓当场身亡。一个月后,即3月21日,前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曾仲鸣在越南河内高朗街27号遭遇刺杀,事后查明是军统所为。1939年秋季,军统在短短两个月内,成功暗杀了12名“知名汉奸”以及30多名普通汉奸,其中包括李士群的老师季云卿。

汪伪政权对军统的行动感到恐慌,因为军统对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汉奸实施了暗杀。

面对局势变化,汪伪政权迅速做出反应,一方面部署各种应对策略,另一方面也大幅提升了安全防范力度。

傅筱庵这个臭名昭著的汉奸整天提心吊胆,生怕军统特工找上门。为了保命,他在家里安排了大批佣人,还特意请了23个保镖日夜把守。他的卧室更是戒备森严,连家人都不能随便进去,外人就更别提了。出门时,他坐的是防弹车,前后各有四辆警卫车跟着,车里全是荷枪实弹的保镖。就连他办公的地方,也布满了警卫,把他围得跟铁桶似的。

最初,重庆方面曾尝试拉拢傅筱庵,希望他能弃暗投明。然而,傅筱庵死心塌地效忠日伪,毫无动摇之意。见此情形,重庆方面最终决定采取极端手段,除掉这个顽固的汉奸。接到刺杀命令后,军统局上海区负责人陈恭澍多次部署行动,但屡次尝试均以失败收场。

可惜的是,傅筱庵终究没能逃过那一劫。

就在陈恭澍一筹莫展之际,手下第二行动大队的人突然跑来汇报:

在傅筱庵的宅子里,我们已经悄悄安排了自己人,现在就等合适的机会行动了。

傅筱庵家的厨子朱升源,成了他们安插在内部的关键人物。

朱升源在傅筱庵家当了几十年仆人,从傅筱庵父亲那辈就开始干活,对傅家一直忠心耿耿。那时候,军统在傅家附近开了个酒馆,朱升源经常去那儿喝酒。军统摸清了他的底细后,就找机会劝他为了大义除掉傅筱庵。朱升源确实表现得非常愤慨,最后答应了军统的提议。

1940年10月11日深夜,傅筱庵参加完饭局回到家中。他的随从朱升源端来一碗银耳羹,但傅筱庵并未饮用。朱升源便照常伺候主人就寝。待傅筱庵沉沉睡去后,朱升源掏出事先藏好的菜刀,对准傅筱庵的脑袋猛砍数下,随后悄然关门离去。

朱升源头脑很清醒,他明白如果晚上逃走,傅家外头有警卫守着,自己独自在夜里行动肯定会引起怀疑。所以他一直等到天刚亮,才拎着菜篮,骑上自行车,装作去买菜的样子溜走了。

傅筱庵平时晚上经常有应酬,回家很迟,这次又像往常一样睡在卧室里。家里人看他迟迟没起床,以为他是太累了,就没去打扰。直到太阳都升得老高了,大家才觉得情况不对,赶紧推门进去查看,结果发现傅筱庵已经在床上被人杀害了。

让人难以置信的是,朱升源暗杀傅筱庵时,身边的保镖和随从竟然毫无察觉。即便朱升源能通过关系轻易接近傅筱庵,但杀人总该有些声响。事后,日本军方在傅筱庵住处附近展开调查,结果却什么也没查到。反倒是周围的老百姓遭了殃,心里有怨却不敢说出来。

【各方出入】

关于傅筱庵被刺杀的来龙去脉,大致就是这些。事后各方留下的书面材料,尽管细节上有些不同,但整体经过基本一致。

各种资料对这个案子的具体描述存在不少差异。

这属于八卦消息的范畴。

坊间传闻,朱升源和傅筱庵的家眷有染,被傅筱庵当场抓了个正着。傅筱庵本想立刻赶走朱升源,但又怕传出去丢脸,就让他继续干一周再走,薪水照付。可就在这七天里,朱升源竟然动手把傅筱庵给杀了。

这段记录出自上海著名老中医陈存仁之手,他在战争结束后写了一本回忆录,名叫《抗战岁月回忆录》,里面详细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生活点滴。

陈存仁是上海一位很有名气的中医大夫,经常出入有钱人家看病,所以对这些大户人家的私密事情知道不少。他写的回忆文章里提到的那些事,都是当时报纸不敢报道的内幕消息。

关于这段传闻,只有陈存仁在其著作中提到过,其他相关人士的回忆录里都没有提及类似的内容。

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赚钱。

朱升源干这事儿,那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,玩命的买卖。这么一看,他提的条件也不算过分。

在万墨林的《沪上往事》、陈恭澍的《上海敌后抗日行动》以及军统会计室副主任郭旭所写的《汉奸傅筱庵之死》这几本书里,都提到了朱升源这个人找别人要钱的事。

万墨林回忆说,杜月笙身边有个山东籍的保镖,姓张。有一天,这位张保镖悄悄找到他,说有笔大买卖想拉他入伙。万墨林好奇地问是什么生意,张保镖只是低声说了个名字:“傅筱庵。”

身为杜月笙的得力助手,万墨林对军统的机密行动了如指掌。他早就听说军统打算铲除那个臭名昭著的卖国贼,现在有机会参与其中,万墨林不禁感到一阵兴奋。

"有啥路子没?"

老张走过来,悄悄对万墨林说:

我有个老乡叫朱生,他给傅筱庵当贴身护卫。这份差事是他主动找上门揽下的。

万墨林了解到军统要暗杀傅筱庵的难度不小,但听说可以从傅的亲近之人下手,认为这事十拿九稳,便随口问道:

“他有什么要求?”

“这没啥难的。”老张轻描淡写地摊了摊手。

他张口就要两万块。

万墨林认为,用两万元除掉一个卖国贼非常划算,便叮嘱道:

灵活处理这件事,搞定之后来找我领报酬。

万墨林曾提到,傅筱庵后来虽然遇害,但始终没人向他讨债。

陈恭澍回忆说,他的第二大队向他报告与朱升源接触的情况时,朱升源提出成功后要五万元酬劳。由于形势紧迫,陈恭澍没时间仔细考虑,只能先应承下来。他还提到,刺杀傅筱庵这件事最特别的是,对方坚持要先拿到钱才肯动手。

任务完成后,军统方面出手阔绰,戴笠立即批准拨付7万元。其中5万直接给了朱升源,另外2万则作为第二大队的奖励。陈恭澍在回忆录里特别提到,给朱升源的那5万块钱,还专门让他签字确认了。

说白了,朱升源之所以这么做,主要是为了钱,并不完全是出于正义感或一时气愤。

不管是谁除掉那些卖国贼的头目,在当时的公众眼里,这些坏蛋罪有应得。有人说是军统或者蓝衣社干的,也有人说是某位英雄所为。但大家都没注意到,无论是特务还是热血义士,他们都是普通人,也得赚钱养家。所以,他们收钱办事其实很正常,没什么好奇怪的。

【朱升源结局如何?】

但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朱升源索要酬劳这件事,军统方面也给出了他们的说法。

朱升源最初联系的是军统陈恭澍手下的第二小队。实际上,这个小队并没有真正参与行动,只是想借此邀功。从军统后来的宣传中,他们一直把这件事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,这一点就能看出来。

根据军统会计室副主管郭旭的回忆录《汉奸傅筱庵之死》记载,朱升源完成任务后前往重庆,军统仅给予他3000元伪法币作为奖励。此后多年间,军统不仅为朱升源提供住所,还每月固定发放100元法币的生活补助。朱升源后来与郭旭交谈时透露,他离开上海时,军统只给了路费,并未提供其他经济支持。

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,戴笠发放的那笔钱,大部分都被军统内部的人给私吞了。结果朱升源到了重庆后,好一阵子都身无分文,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。

在军统内部,这种"抢功劳"的现象其实很常见。根据沈醉的供述,军统局本身并没有专门的外勤行动部门,每次执行任务都靠下面的别动总队和行动小组来完成。这些人的经费来源,全靠完成任务后戴笠发放的奖金。所以,刺杀傅筱庵这件事,很可能被军统特务们当成了向上级邀功请赏的筹码。

实际动手的朱升源,在军统里却没什么名气。

万墨林在《沪上往事》里回忆了一件事:

杜月笙后来跟他提起,有次碰巧遇见了朱升源,那时朱升源的日子过得挺艰难。万墨林后来打听到,朱升源到重庆后,全靠自己养活自己,从不向别人伸手求助。要知道,那时候朱升源年纪已经不小了,却还在街头摆摊卖香烟维持生计。

杜月笙觉得这个立下大功的人值得扶持,便特意安排他与戴笠见面,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贡献。传闻那次戴笠出手相当阔绰,直接给了朱升源五万块钱,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差事。

万墨林的这段记录,与朱升源后来在重庆提交的一份报告内容基本一致。这份报告是证实朱升源生平事迹的关键证据。

朱升源在提交的材料里,把自己的过往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个遍,还特别提到了跟戴笠的那次碰面。按照他写的内容,戴笠当时给了他一万块法币,但工作的事却没帮着安排。从这份材料里能看出,朱升源对那笔奖金被人冒领的事挺无奈的,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讨个说法。

在这个问题上,郭旭的《汉奸傅筱庵之死》和万墨林的《沪上往事》虽然都提到了相关情况,但两本书的说法并不完全一致。郭旭的版本与其他记载差异较大,而万墨林的记录虽然接近事实,但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陈恭澍所在的第二大队队长陈默其实是中共地下党成员。他在1949年4月27日于上海英勇牺牲。据他的生平记录显示,他曾带领部下成功刺杀了上海的伪师长傅筱庵。关于当年冒领功劳的事,很可能不是陈默一个人的主意,而是当时集体商议的结果。要知道,陈默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潜伏在军统内部,如果表现得太过与众不同,很可能会影响他在军统中的地位,给后续工作带来更多困难。

在郭旭写的《汉奸傅筱庵之死》这本书里,很多细节都是虚构的,找不到依据。这一点常被人批评。不过,郭旭主要想讲的是朱升源在重庆时提到自己在上海刺杀的事,这些内容是郭旭在重庆住处听朱升源亲口说的,所以有些地方不太准确,甚至编造了细节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就拿郭旭说的朱升源这事来说吧,他总说朱升源在干掉傅筱庵之前,多次劝他别给日本人干活了。但仔细想想,以朱升源那点学问和身份,哪有那个本事去劝傅筱庵啊。

郭旭曾说起朱升源,每当提起傅筱庵,他总会忍不住泪流满面。

重点展现朱升源忠诚护主的品质。

郭旭的《汉奸傅筱庵之死》虽然存在一些瑕疵,但它的核心亮点在于记录了朱升源在重庆期间的重要事迹。这段内容正好填补了陈恭澍《上海敌后抗日行动》中的空白,两者相互补充,共同还原了那段历史的全貌。

朱升源干掉傅筱庵后,根据陈恭澍的说法,任务一完成,陈默就带着他往浦东方向撤离。之后在军统的安排下,他们坐船出发,计划在镇海附近上岸,再被送往后方。陈恭澍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,他完全没料到,朱升源后来竟然去了重庆,还和戴笠碰了头。

朱升源在自述中提到,他一路奔波,走了个把月才到嵊县。结果刚到那儿就被当地民兵抓了起来,后来被送到江西第三战区司令部。经过一番调查,事情总算弄明白了。当时司令是顾祝同,了解情况后,特意给了朱升源300块钱,还安排宪兵一路护送他去重庆。可因为误会还没完全消除,朱升源又被关了两个多月才重获自由。

朱升源到了重庆之后的事情,说法不一。他自己讲的、万墨林提到的、郭旭回忆的,大体上差不多,但具体情节上有些出入。之前已经说过这些,现在就不多提了。

关于朱升源的记录大多简略,最终只提到他在重庆经营着一家手工卷烟作坊维持生计。

和林怀部相比,他的结局要好得多。抗战结束后,他不仅没被判刑,还平安度过了建国时期。但朱升源就不一样了,他在完成那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之后,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,再也找不到踪迹。关于他的去向,只有他在重庆的那段经历还能查到一些线索,至于他后来的命运如何,是否活到了新中国成立,至今仍是个谜。

历史资料显示,朱升源生于1872年,到了1940年刺杀傅筱庵那年,他已经68岁了。假设他能活到新中国成立,那会儿他至少也得80岁了。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年代,能活到将近80岁,可以说相当长寿了。

朱升源留下的报告里提到,他写这份材料时才53岁。这样推算,他不太可能是1872年出生的。

毫无疑问,朱升源虽然没读过什么书,文化程度远不及傅筱庵,但在关键时刻,他依然能够明辨是非,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选择。这样的举动,足以彰显他英雄般的气概。

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
朱升源心里可能觉得,这些事儿跟他没啥关系。他就是个平凡人,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,别的啥也不图。